厦门一中:经典文化传承须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
2018-08-29
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研讨会在厦门一中举行。来自两岸的中学教师同堂授课,互相取经。
这场研讨会也是2018年台湾教师福建教学考察暨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修交流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承办,将持续至8月6日。
影音搭配《桃花源记》 细节剖析《项脊轩志》
台湾高雄前镇中学语文教师吴慧君讲授的是陶渊明的经典名篇《桃花源记》。她从文本入手,嵌入视频、音乐片段,带来了一堂“《桃花源记》跨界交流曲”。厦门一中语文教师林明从书斋的命名切入,解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让师生印象深刻。
台湾新北市竹林小学教师刘耿江说,两名老师的授课各有所长。吴慧君老师借助多种媒介,融合文学、艺术、音乐,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林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到位,从细节来剖析文章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深层含义,这些都让他很受启发。
“吴慧君老师在跨界教学上,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课堂视角更开阔;林明老师也有独到之处,她对文本挖掘到位,直抵核心,从细读中品出了细腻的情感。”厦门一中语文教师郑碰玉说,这种同堂交流,可以让两岸老师互相学习,很有益处。她感慨,两岸同宗同源,面对经典,台湾的老师跟我们没有任何距离感,没有任何隔阂。
点评
“我们找到了一把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钥匙”
课后,两岸合编教材主编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进行了点评。他的点评“抽丝剥茧”,从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一一深入解析,妙语连珠赢得阵阵掌声。他说,两岸老师各有所长,可以互补。他还建议老师把文本读透,从文本出发再回归文本。
孙绍振说,经典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念过去就行了,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深入人心,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比如,《桃花源记》,就是要深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融通虽然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但影响是长远的,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
“台湾的老师、教授,对我们非常认同,对中华文化非常认同,这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们找到了一把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钥匙,而且展示了它内在的辉煌。”孙绍振说,这是本次交流会最让他满意的地方。
2014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集聚两岸知名专家学者,率先实施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项目。合编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孙剑秋共同担任主编,内容包括台湾《高中国文》(含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5种,共500万字。
目前,合编教材的第一册与第二册已于2017年正式在台湾出版,并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所高中一年级投入使用。今年9月份开学后,两岸合编教材的第三册将作为辅助教材在台湾岛内高中二年级推广使用。今天授课的两篇经典名篇,就来自合编教材。
主办方透露,许多参与交流的台湾教师均表示,合编教材吸纳了许多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而且对文章篇目的解读、分析非常到位,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也让台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元的视角。教材投用后,受到台湾师生的欢迎。许多教师尤其喜欢教材里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成了他的粉丝。他们期待通过此次研修交流活动,观摩借鉴福建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文章转载自: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