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双十中学初中英才计划暑期研学活动之守护思明文物
2018-08-06
3.守护思明文物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午后的太阳正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聒噪。这时,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队伍正从双十中学出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厦门古迹之游。听过导游的简介,同学们擦着汗,兴高采烈谈论着出发了。
黄氏的早期先祖,繁衍于江夏安,在此奠定了这个家庭的基业,日益繁盛的黄姓苗裔,以江夏为中心设立江夏堂,谨记老家所在。自然思念,殷切世代相传,饮水思源,不记根本。参观江夏堂与陈公祠,都是让我们学会感恩与怀念。感恩祖辈,感恩先烈,铭记过去,才能展望未来。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相承。不记初心,才能笃定前行。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厦门新街礼拜堂,这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这座教堂坐落在中山路的繁华地带,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与周围的环境和热闹的人群格格不入,但这座宏伟的建筑似乎自带了强大的气场。进到建筑内部,我们看见了一排排整齐的座椅和舞台上大大的红色十字架,不禁让我们开始严肃起来。经过志愿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座教堂作为全中国第一家基督教教堂已经存在了近200年了,这也寄托了很多人的精神依靠,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地方。
早就有听闻过江夏堂这一历史文化遗址。终于有机会前往参观了解,不禁十分激动。江夏堂位于文安小学内,属于典型的老城区。走进江夏堂,文化韵味扑面而来,驱赶走了一下午的疲惫。大家振奋精神,听志愿讲解员介绍道:“江夏堂是黄氏宗祠的堂号,多数标挂江夏堂金字匾额……”在讲解员的耐心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这江夏堂由清朝武状元黄培松倡建。自建成以来,常为海内外黄氏广大宗亲提供帮助,是黄氏广大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我今天有味的听着,暗自感慨原来历史文化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用心去感受,认真去学习。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们又参观了黄氏家训馆。总所周知,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黄氏家规曰:敦考悌,睦家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人品……从家训馆中,我就可以感受到黄氏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精神体现。黄氏宗亲将自己的文化完整流传下来,并为黄氏名人立馆纪念,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鼓励和教育。
当最后一个景点参观完后,导游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些古迹和建筑只是载体,真正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的精神。”是啊,这些老城区的古迹,不就是那些已逝的先人们给后入留下的精髓吗?
(初二12班林赫 陈可薇)
[!--empirenews.page--]
这次我们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参观一些文物以及名人故居,古迹等等。即使一路上烈日炎炎,我们也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个参观的地点是深田社区,其中有两个文物景点。我印象较深的是位于深田路42号的一栋建筑。1938年5月,日军进驻厦门,1939年于此成立兴亚院,它曾是日军统治厦门和汕头的最高机构。从正面看,它分成了三幢建筑,但他中间是连通的,从后面看,它有着日式建筑的一个标志——屋顶上的太阳及其光辉。这让我回忆起了以前抗日战争的种种场景,当时的人们受尽折磨与苦难,却不肯屈服。这警示着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现代化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一些其他的景点,若要说记忆犹新的一处,就不得不提江夏堂了。江夏堂由清末南安武状元黄培松倡建,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1918年竣工,今仅存祭祖堂和宗亲会馆两建筑。祖堂气势恢宏,内部之顶有一藻井,呈内圆外方状,寓示族人对外方正,对内团结形成向心力,并且还寓有天圆地方的深刻内涵。外部有牡丹、牛、马等雕饰,并全部贴以金箔。还有两间家风家训馆。黄氏家风家训中,有着“二十四不”“二十四要”以及其他的一些家风家训细则,其中包含了很多很多基本的家风家训,如尊敬师长,待人和善,诚实守信等等。这也是当时黄氏发扬光大的一个原因——家风家训,由此可见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家风家训表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辈祖孙的一些言行举止上的特点、优点;一种好的家风家训能够影响一个人、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我们也要了解自己家的家风家训,认真遵守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名声,更多真正的朋友。
这一趟老城印记参观我似乎还意犹未尽。这次的文物参观令我懂了许多,学到了许多。其实文物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真了解它,发现它。希望我们能够沉淀自己于文物中,发现更多文物背后的历史!
(初二4班白锦华)
[!--empirenews.page--]
今天下午,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组织的参观老城印记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今天我们踏上了历史的步伐,寻找多年前的那些“老街印记”。将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首先,在经历了一段路程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老街印记”——兴亚院。兴亚院曾经是日军厦门联络部。管理着日军在厦门的侵略事务。直到19425年日军撤销兴亚院厦门联络部,其后国民党也曾在这里设立统治机关,解放后,这里甚至曾作为厦门市委机关大楼,直到文革结束。
今日,由厦门日报社管理,兴亚院厦门联络部的大铁门依然保留,但铁门中的"亚"字于1958年换成了"红五星"。
王永朝的事迹铭记在我的心里,当年他迁坟收到到赔偿1000元,可他并没有收这些钱,而是自费7200元建成了如今中山公园的纪念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精神,这就是值得我们传承的精神吧。
自从踏上美丽的鹭岛,曾经许许多多次从中山公园旁经过,但从未发现这处“老街印记”。直到这一次活动,了解到了这兴泉永道署。它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1841年英国侵略者攻陷厦门,强占道署。后来英国侵略者还拆毁道署把周围民居改建为洋房。1864年,由曾宪德倡议,拆除洋房,重建道署。这一块碑由曾宪德写,讲述的就是道署兴废始末。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个管辖二府一州的地方政权官衙,几近无立足之地!这是怎样耻辱的国情!今日读碑文,令人血脉贲张,义愤填膺,这块碑现在默默矗立在图书馆旁,在不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
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陈化成老先生的英雄事迹,他为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在鸦片战争时,誓死守卫上海吴淞口,最终为国捐躯。
今天,我们去了陈化成祠和陈化成故居,了解到了这位老先生,热爱祖国,公正廉洁的一生。
陈化成老先生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永垂青史,流芳万代,我们要把这份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新街礼拜堂,夏江堂 ,延寿寺,厦门古城,王人骥故居。我们身边的“老街印记”数不胜数,身为一名厦门人,我们要了解厦门的历史,学习这些英雄前辈的精神,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时至今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放下脚步,回望过去的历史,何尝也不是一种享受呢?
(初二7班王文强、康雨涛、林小央)
(文章转载自: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