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编教材研讨会厦门一中专场
2018-08-29
“庭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8月4日,在厦门一中初中部物理楼,来自台湾的吴慧君老师和厦门一中的林明老师为厦门一中的同学们联袂奉献了两堂精美的语文课,她们亲手在同学们心中植种了经典的美学感知的“琵琶树”,必将在青春的心灵中蔚然成盖。
来自台湾高雄前镇高中的吴慧君老师选择的陶渊明的经典名篇《桃花源记》。吴老师慧心如兰,言则循循,诱之有道。她基于《桃花源记》的基础文本,精巧地嵌入种种视频和音乐多媒体文件,驾轻就熟地引导同学们完成了一段文学与美学的交响乐。吴老师在课堂展示出的“跨界同整”能力让与会的师生们印象深刻,而她所具备的古典情怀和国际视野最终都交汇在具体而扎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引人“沿溪而行”,终于”“豁然开朗”。厦门一中的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大方的仪态、准确的表达、细腻的审美也让吴老师称赞不已。
厦门一中的林明老师则在夏日为同学们带来了三抹清爽的“绿”,她以亲切的对话引导大家走近了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林老师语言干净,直抵文本的美学和文化核心,在文本的细读中析出了文本的浓浓情意。林老师细处有心,小口着力,以文中对项脊轩不同的称呼为主要突破口,引导学生窥一字而见洞天,明文面而动衷情。她表现出了一位青年教师扎实的文化积累,引用自如,广稽旁征,信手拈来,让学生在项脊轩“小”“大”对比中探寻震川先生不懈之“志”。而学生积极而主动的课堂回应,无疑是和林老师一起走进了项脊轩中,漫步“三五之夜”,见“明月半墙”,感受文本的“珊珊可爱”。
课后,与会的专家老师们开展了专业深刻的圆桌研讨会。
来自台湾高雄师大的王松木教授是《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的主要编者,他的点评是从“看到的”和“想到的”两个方面展开。他说吴老师的课堂以摘要的方式重温文本,课堂的亮点和焦点在于“跨界”。他提醒大家注意到可以从作者、文本、读者和主题四个方面架构课堂,而吴老师选定的是“主题”方面的“跨界”建构,比较适合安排在课程的末端延伸。当然,跨界要有度,跨得太过,可能会“失焦”,比如音乐和文本的链接,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教师引导比较困难。
林明老师聚焦于作者和文本,课堂设计具有吸引力。他非常喜欢林老师对书斋指代词的关注,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展开对词语使用背后情感眼光的探寻。她的课堂作业设计也很有创造性。他建议林老师在文本分析上更注重文本叙写的模式,同时在授课次序上重做梳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的大陆主编、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对王老师的观点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吴慧君老师成功地缩短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时间距离,站稳文本,向现代延伸。他敏锐地指出古典文化中日本文化的参与,需要比较分析,多媒体艺术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比较也需要注意。他还具体展开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孙老师仔细比较了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和本文,认真和与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孙老师表示林明老师的课很有想法。她可能是在寻找一个不同的进去文本的入口,符合语文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过她对文本的把握挖掘还不够彻底,对线索文脉和语言“抓”得还不够。
福建师大文学院原书记赖瑞云教授对活动做了总结,他强调两岸的语文教材编写应该在九二共识的基本上特别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提供文化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注意吸取两岸在语文教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相对而言,台湾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作者中心,“知人论世”,而大陆的语文教学则在文本中心上走得更远。
研讨持续了一个小时。与会的专家老师们都在真诚的思想碰撞中刷新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新认知。
背景资料
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孙绍振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孙剑秋共同担任主编,合编内容包括台湾《高中国文》(含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5种,共500万字。
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该合编教材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了两岸现行大、中学教材中共同选用的古今名篇,包括《师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段,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选篇,鲁迅的《孔乙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等。自去年两岸合编教材在台湾出版以来,已被20所台湾高中正式选用或辅助使用。
据介绍,目前两岸合编教材的第三册已正式发布,今年9月份开学后将作为辅助教材在台湾岛内高中二年级推广使用。同时,两岸合编团队正继续合作研发后续三册教材。两岸合编团队的专家们表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瑰宝,下一步合编教材的过程中两岸专家将继续选取经典篇目作为文本,并加大对教师辅导教材的编排与解析力度,从而加深两岸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文章转载自:厦门一中)